新疆少数民族文化

Содержание

Слайд 2

民族状况 中国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哈萨克人民同各民族在开发幅员辽阔的祖国,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大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西蒙等地,人口约一百二十万。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哈萨克族人民是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民族。哈萨克人民自身吸收、承传、保存并仍在发展的草原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北道,就是沿天山北麓蜿蜒穿越准葛尔盆地。岁月悠悠,路途漫漫,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便由此开通而形成。 建国五十年来,哈萨克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了蓬勃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生活水平、经济状况得到提高和改善,人丁兴旺,前程似锦。绝大多数牧民走向了定居点,走向了多种经营,人民的衣食住行水平日益提高。为了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哈萨克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民族状况

中国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哈萨克人民同各民族在开发幅员辽阔的祖国,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大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西蒙等地,人口约一百二十万。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哈萨克族人民是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民族。哈萨克人民自身吸收、承传、保存并仍在发展的草原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北道,就是沿天山北麓蜿蜒穿越准葛尔盆地。岁月悠悠,路途漫漫,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便由此开通而形成。
建国五十年来,哈萨克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了蓬勃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生活水平、经济状况得到提高和改善,人丁兴旺,前程似锦。绝大多数牧民走向了定居点,走向了多种经营,人民的衣食住行水平日益提高。为了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哈萨克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Слайд 3

哈萨克族的历史 哈萨克族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关于哈萨克的族源,中国史书有着大量记载。它最早的核心是乌孙、康居、阿兰等部落联盟。 从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起,乌孙和汉朝就建立了联盟和隶属关系,他们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了400年之久。公元6世纪以后突厥兴起,乌孙故地成为西突厥的中心,乌孙故地又增添了突厥成分。10~11世纪他们归属喀拉汗王朝。12世纪契丹人西迁,一度又受制于西辽。13世纪又处于蒙古帝国统治下。15世纪中叶,加尼别克和克烈依率领的哈萨克人,为反抗和摆脱乌孜别克汗的压迫和统治而东走,从楚河迁到塔拉斯河,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并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此后,哈萨克人的牧地范围扩大,其分布地区分为三部分,称为三个“玉兹”。18世纪初,哈萨克人的游牧地被准噶尔所侵占,哈萨克人被迫流离。清朝平定准噶尔封建主叛乱的措施,受到当时哈萨克汗国阿布莱国王的热烈拥护和支持。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汗国的阿布莱国王臣服于清朝政府,接受了清政府的封爵,过去被准噶尔赶往西方的哈萨克人又陆续返回家园,在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区放牧并定居下来。他们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祖国统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的哈萨克族聚居区先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7月17日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县,9月30日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1月27日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哈萨克族的历史

哈萨克族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关于哈萨克的族源,中国史书有着大量记载。它最早的核心是乌孙、康居、阿兰等部落联盟。 从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起,乌孙和汉朝就建立了联盟和隶属关系,他们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了400年之久。公元6世纪以后突厥兴起,乌孙故地成为西突厥的中心,乌孙故地又增添了突厥成分。10~11世纪他们归属喀拉汗王朝。12世纪契丹人西迁,一度又受制于西辽。13世纪又处于蒙古帝国统治下。15世纪中叶,加尼别克和克烈依率领的哈萨克人,为反抗和摆脱乌孜别克汗的压迫和统治而东走,从楚河迁到塔拉斯河,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并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此后,哈萨克人的牧地范围扩大,其分布地区分为三部分,称为三个“玉兹”。18世纪初,哈萨克人的游牧地被准噶尔所侵占,哈萨克人被迫流离。清朝平定准噶尔封建主叛乱的措施,受到当时哈萨克汗国阿布莱国王的热烈拥护和支持。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汗国的阿布莱国王臣服于清朝政府,接受了清政府的封爵,过去被准噶尔赶往西方的哈萨克人又陆续返回家园,在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区放牧并定居下来。他们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维护祖国统一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的哈萨克族聚居区先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7月17日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县,9月30日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1月27日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Слайд 4

宗教 节日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由于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礼拜寺,许多来源于宗教的风俗习惯已融为生活习俗。肉孜节、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此外,每年春分(公历3月20日或21日)为“纳吾热孜节”,这是哈萨克族独有的节日,意为辞旧岁、迎新年。吃用小麦、青稞、大米、小米、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的:“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祝愿人生平安,牲畜兴旺,庄稼丰收。 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白天放牧,夜晚在缀满群星的天穹下守护牲畜。经常注意观察星体变化。掌握了不少天文知识,并制定了自己的历法。哈历有月历(阴历)日历、(阳历)之分。12月为来年公历2月,1月为公历3月。哈萨克人根据自己的历法可较为准确的推算出四季转场、接羔、剪毛、配种及播种谷物的适宜时间,对畜牧生产和群众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哈萨克族人民还吸收汉族中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 、蛇、马、羊、猴、鸡、狗、猪),以此计年,推算年龄,称作“年份”。

宗教 节日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由于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礼拜寺,许多来源于宗教的风俗习惯已融为生活习俗。肉孜节、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此外,每年春分(公历3月20日或21日)为“纳吾热孜节”,这是哈萨克族独有的节日,意为辞旧岁、迎新年。吃用小麦、青稞、大米、小米、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的:“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祝愿人生平安,牲畜兴旺,庄稼丰收。

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族人,白天放牧,夜晚在缀满群星的天穹下守护牲畜。经常注意观察星体变化。掌握了不少天文知识,并制定了自己的历法。哈历有月历(阴历)日历、(阳历)之分。12月为来年公历2月,1月为公历3月。哈萨克人根据自己的历法可较为准确的推算出四季转场、接羔、剪毛、配种及播种谷物的适宜时间,对畜牧生产和群众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哈萨克族人民还吸收汉族中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 、蛇、马、羊、猴、鸡、狗、猪),以此计年,推算年龄,称作“年份”。

Слайд 5

饮 食 习 惯 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习惯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食,饮食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肉食主要有手抓肉、熏肉和灌肠肉。牛奶和羊奶除饮用鲜奶外,还加工成酥油、奶皮子、奶酷、奶疙瘩、奶豆腐和酸奶子等乳制品。马奶和骆驼奶一般都是发酵后当饮料,类似奶酒。粮食为面粉、大米和小米,用它们做烤馕、包尔沙克、油饼、面条、抓饭和塔尔米(小米炒熟后,用奶皮子、奶油混合食用)。在南山地区,有的哈萨克族人还喜欢吃“那仁”饭(乌孜别克族人的常食。即将面条放在肉汤锅里煮熟后,捞在手抓肉上面,用手抓面和肉同食),以此招待客人。东山地区的哈萨克族人喜喝砖茶或茯茶。南山地区的喜喝米芯茶。用这些茶叶煮成的奶茶,醇香可口,是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 哈萨克族非常好客。在草原上,不论相识或陌生人,只要来到毡房,都热情招待,至少要煮一壶奶茶。至亲好友来,还要宰羊招待。主人将放有羊头的熟肉端上后(献羊头是哈萨克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客人将盘内的羊头用刀割下一块面颊肉自吃(席间如有老人,先敬给老人吃),再割下右耳朵给毡房内的最小的孩子吃(以示要小孩听话)。然后把羊头回敬给主人,以表示谢意。接着大家开始食用盘中的羊肉。哈萨克族人民还有一种互济互助的优良习惯,一家遇难,全阿吾勒的人都要相助。在大忙季节,如转场、剪羊毛、擀毡、打草、修圈棚,都互相帮助。

饮 食 习 惯

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习惯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食,饮食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肉食主要有手抓肉、熏肉和灌肠肉。牛奶和羊奶除饮用鲜奶外,还加工成酥油、奶皮子、奶酷、奶疙瘩、奶豆腐和酸奶子等乳制品。马奶和骆驼奶一般都是发酵后当饮料,类似奶酒。粮食为面粉、大米和小米,用它们做烤馕、包尔沙克、油饼、面条、抓饭和塔尔米(小米炒熟后,用奶皮子、奶油混合食用)。在南山地区,有的哈萨克族人还喜欢吃“那仁”饭(乌孜别克族人的常食。即将面条放在肉汤锅里煮熟后,捞在手抓肉上面,用手抓面和肉同食),以此招待客人。东山地区的哈萨克族人喜喝砖茶或茯茶。南山地区的喜喝米芯茶。用这些茶叶煮成的奶茶,醇香可口,是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
    哈萨克族非常好客。在草原上,不论相识或陌生人,只要来到毡房,都热情招待,至少要煮一壶奶茶。至亲好友来,还要宰羊招待。主人将放有羊头的熟肉端上后(献羊头是哈萨克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客人将盘内的羊头用刀割下一块面颊肉自吃(席间如有老人,先敬给老人吃),再割下右耳朵给毡房内的最小的孩子吃(以示要小孩听话)。然后把羊头回敬给主人,以表示谢意。接着大家开始食用盘中的羊肉。哈萨克族人民还有一种互济互助的优良习惯,一家遇难,全阿吾勒的人都要相助。在大忙季节,如转场、剪羊毛、擀毡、打草、修圈棚,都互相帮助。

Слайд 6

居 住 哈萨克族的毡房是适宜于“逐水草游牧”、容易搬迁的简易住房。它由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4~6段活动木栅做围墙,木栅上拴接数十至百十根直杆(直杆多少,视毡房大小而定),再将直杆的另一端插入木制顶圈的各眼孔里。顶圈既是房顶,又是天窗。然后在外面绑扎毛毡,用绳系牢,房屋即成。毡房门高不过1.5米,宽不过80厘米。门上挂有用芨芨草编制的门帘(也有挂毡帘的)。房内正中(端对天窗)为火塘,上方为主人的床和箱柜,箱柜前面是招待客人的地方。进门右侧储放食物和炊具,左侧放置马具和其他物品。左右两侧靠里些也有放小孩床铺的。哈萨克族毡房内物品陈设的位置,已成为固定模式,家家如此摆设。

居 住

哈萨克族的毡房是适宜于“逐水草游牧”、容易搬迁的简易住房。它由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4~6段活动木栅做围墙,木栅上拴接数十至百十根直杆(直杆多少,视毡房大小而定),再将直杆的另一端插入木制顶圈的各眼孔里。顶圈既是房顶,又是天窗。然后在外面绑扎毛毡,用绳系牢,房屋即成。毡房门高不过1.5米,宽不过80厘米。门上挂有用芨芨草编制的门帘(也有挂毡帘的)。房内正中(端对天窗)为火塘,上方为主人的床和箱柜,箱柜前面是招待客人的地方。进门右侧储放食物和炊具,左侧放置马具和其他物品。左右两侧靠里些也有放小孩床铺的。哈萨克族毡房内物品陈设的位置,已成为固定模式,家家如此摆设。

Слайд 7

草原上的白宫

草原上的白宫

Слайд 8

■转场史话 在新疆,每年牧民都要赶着牲畜由夏牧场转移至冬牧场,或由冬牧场转移至夏牧场,这个过程叫“转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属山地牧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北的北疆和南疆西部山区。随山地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到高山草地,形成垂直分布的不同牧场。按气候的寒暖、地形的坡向、牧草的情况,实行转季放牧,分成四季牧场,轮流利用,放牧草地的利用和保护有着一套合理的方式。 牧人对放牧地的选择与自然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所生活的草原中的草地的形状、性质、草的长势、水利等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经验的老人,即使在夜间骑马,用鼻子就能嗅到附近的草的种类和土质;对于外地人来说,茫茫的草原千篇一律,而对牧民来说却认为草原上千差万别,并能清楚地区别各自的特征。 从“水”的方面来说,牧场一般限于沿河流湖泊一带的地方,从“草”的方面来讲,每一块牧场承载的牲畜种类和数量是有限定的。随季节而移动,本质上就是出于对草地利用的有效选择,否则他们不会去冒着冬天的严寒和冰雪、早春的凛冽的寒风、夏日的酷暑和虫害,逐水草而牧。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牲畜对草原的破坏。而转场的牧民本身也成了新疆移动的风景。 一般来说,转场分别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进行。但在某些气候、植被条件差异较大的地方,转场一年要进行四次,称为四季营地。牧民总是逐水草而居,所以在那拉堤、巴音布鲁克等大草原或附近的公路、牧道上,有最多的机会看到带着全部家当转场的哈萨克族牧民。 通往布尔津县的一段公路并不好走,甚至有些荒凉,但转场的牧民带着他们的羊群,融入夕阳金色的光线中,扬起的漫天尘沙,让他们看上去更像是一幅重彩的油画。从3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大雪封山,都是游牧在天山草原的牧民离开冬季草场往夏季草场迁移的时候,而六七月更是转场的高潮。在101省道,也就是以前的国防公路沿线,到处可见赶着牛羊上路的牧民。遇到过往的车辆,牧民便熟练的驱赶着牧畜,让开了道。 从海拨近4000米的天山一号冰川到风光秀美的赛里木湖,从伊宁至新源县平坦的公路到游人如织的喀纳斯,到处可以听到转场牧民清脆的驼铃声。

■转场史话   在新疆,每年牧民都要赶着牲畜由夏牧场转移至冬牧场,或由冬牧场转移至夏牧场,这个过程叫“转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属山地牧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北的北疆和南疆西部山区。随山地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到高山草地,形成垂直分布的不同牧场。按气候的寒暖、地形的坡向、牧草的情况,实行转季放牧,分成四季牧场,轮流利用,放牧草地的利用和保护有着一套合理的方式。   牧人对放牧地的选择与自然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所生活的草原中的草地的形状、性质、草的长势、水利等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有经验的老人,即使在夜间骑马,用鼻子就能嗅到附近的草的种类和土质;对于外地人来说,茫茫的草原千篇一律,而对牧民来说却认为草原上千差万别,并能清楚地区别各自的特征。   从“水”的方面来说,牧场一般限于沿河流湖泊一带的地方,从“草”的方面来讲,每一块牧场承载的牲畜种类和数量是有限定的。随季节而移动,本质上就是出于对草地利用的有效选择,否则他们不会去冒着冬天的严寒和冰雪、早春的凛冽的寒风、夏日的酷暑和虫害,逐水草而牧。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牲畜对草原的破坏。而转场的牧民本身也成了新疆移动的风景。      一般来说,转场分别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进行。但在某些气候、植被条件差异较大的地方,转场一年要进行四次,称为四季营地。牧民总是逐水草而居,所以在那拉堤、巴音布鲁克等大草原或附近的公路、牧道上,有最多的机会看到带着全部家当转场的哈萨克族牧民。   通往布尔津县的一段公路并不好走,甚至有些荒凉,但转场的牧民带着他们的羊群,融入夕阳金色的光线中,扬起的漫天尘沙,让他们看上去更像是一幅重彩的油画。从3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大雪封山,都是游牧在天山草原的牧民离开冬季草场往夏季草场迁移的时候,而六七月更是转场的高潮。在101省道,也就是以前的国防公路沿线,到处可见赶着牛羊上路的牧民。遇到过往的车辆,牧民便熟练的驱赶着牧畜,让开了道。   从海拨近4000米的天山一号冰川到风光秀美的赛里木湖,从伊宁至新源县平坦的公路到游人如织的喀纳斯,到处可以听到转场牧民清脆的驼铃声。

Слайд 9

民 族 服 饰 哈萨克族的服饰独具特色。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男子喜戴左、右后三面下垂的尘顶四棱狐皮帽子,一般以彩缎作面,狐皮为里;喜穿长筒靴。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内外衣的领口、袖口、胸口、裤角上绣图案花纹。少女戴各色小花帽,以珠子、玛瑙、金银作装饰,帽子顶上插有猫头鹰软羽毛;已婚妇女一般戴“克米谢 克”(绣花披巾);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披巾。中表年妇女喜穿红、绿、淡蓝大花的连衣裙,尺寸宽肥,上穿坎肩和外套;冬季穿绒棉大衣。小姑娘和少女的胸襟上饰有银元、银制品和各色珠扣。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巾,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

民 族 服 饰

哈萨克族的服饰独具特色。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男子喜戴左、右后三面下垂的尘顶四棱狐皮帽子,一般以彩缎作面,狐皮为里;喜穿长筒靴。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内外衣的领口、袖口、胸口、裤角上绣图案花纹。少女戴各色小花帽,以珠子、玛瑙、金银作装饰,帽子顶上插有猫头鹰软羽毛;已婚妇女一般戴“克米谢 克”(绣花披巾);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披巾。中表年妇女喜穿红、绿、淡蓝大花的连衣裙,尺寸宽肥,上穿坎肩和外套;冬季穿绒棉大衣。小姑娘和少女的胸襟上饰有银元、银制品和各色珠扣。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巾,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

Слайд 10

Слайд 11

Слайд 12

舞台服饰

舞台服饰

Слайд 13

民 间 工 艺 哈萨克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工艺美术制品。其中不少手工制品做工精细,技艺精湛。他们有金、银、珠宝加工制作的各式戒指、手镯、耳环、腰带等饰物,造形美观,精巧玲珑。他们能将质地坚硬的树根、树干挖凿、雕刻出各种木碗、木勺、木盆等餐具和冬不拉、库布兹、斯不斯格等乐器;能用兽角、兽骨制作出各式精致的图案,镶嵌在鞭把、手杖、烟盒等器物上,作为装饰。哈萨克族妇女还是从事刺绣、缝纫、纺织等手工业劳动的能手。他们在绸缎、呢绒、皮革、毛毡上用挑、刺、绣、补、钩等工艺技术加工成的装饰图案,构思奇巧,色彩艳丽。用这种原料制作成的服装、鞋靴、被褥、壁毯华丽弦目,美观大方。特别是以日月星辰、云水花草等形象装饰出的手工制品上的图案更是着色浓郁,对比鲜明。

民 间 工 艺

哈萨克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工艺美术制品。其中不少手工制品做工精细,技艺精湛。他们有金、银、珠宝加工制作的各式戒指、手镯、耳环、腰带等饰物,造形美观,精巧玲珑。他们能将质地坚硬的树根、树干挖凿、雕刻出各种木碗、木勺、木盆等餐具和冬不拉、库布兹、斯不斯格等乐器;能用兽角、兽骨制作出各式精致的图案,镶嵌在鞭把、手杖、烟盒等器物上,作为装饰。哈萨克族妇女还是从事刺绣、缝纫、纺织等手工业劳动的能手。他们在绸缎、呢绒、皮革、毛毡上用挑、刺、绣、补、钩等工艺技术加工成的装饰图案,构思奇巧,色彩艳丽。用这种原料制作成的服装、鞋靴、被褥、壁毯华丽弦目,美观大方。特别是以日月星辰、云水花草等形象装饰出的手工制品上的图案更是着色浓郁,对比鲜明。

Слайд 14

哈萨克牧区器皿  以游牧为本的哈萨克人,不仅依靠牧业生产保障自身生活资料的补给,同时也从事各种手工业,以满足其多样性的生活需求。 其中,家庭常用器皿的制作,不仅显现了这种自然经济传统,也为草原生活增添了诸多的情趣。  哈萨克牧民使用的餐具多用松木、榆木、桦木制成。松木清香四溢,榆木结实耐用,而桦木则盛食物不易变味。木制碗、盆外表常雕刻有两三圈连续纹样,有的还用火烙成花纹或涂上各种彩漆。手艺娴熟和讲究华美的主人,则喜欢在木盆、木盘或盛奶的木桶边缘镶上金银饰片,使其光彩夺目。 马奶子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饮料,制作马奶酒的木杵,一般用3尺长的桦木或榆木制成,打磨刨光、凿口、配木砣,一切都在心算,不用划线丈量,不用一钉一铆,却结实耐用。 相邻杯中的马奶酒会通过底部通道流到第一个杯中,此时此刻,你才会体会到主人敬客的诚意,他是劝你多喝几杯啊!

哈萨克牧区器皿  以游牧为本的哈萨克人,不仅依靠牧业生产保障自身生活资料的补给,同时也从事各种手工业,以满足其多样性的生活需求。

其中,家庭常用器皿的制作,不仅显现了这种自然经济传统,也为草原生活增添了诸多的情趣。
 哈萨克牧民使用的餐具多用松木、榆木、桦木制成。松木清香四溢,榆木结实耐用,而桦木则盛食物不易变味。木制碗、盆外表常雕刻有两三圈连续纹样,有的还用火烙成花纹或涂上各种彩漆。手艺娴熟和讲究华美的主人,则喜欢在木盆、木盘或盛奶的木桶边缘镶上金银饰片,使其光彩夺目。
马奶子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饮料,制作马奶酒的木杵,一般用3尺长的桦木或榆木制成,打磨刨光、凿口、配木砣,一切都在心算,不用划线丈量,不用一钉一铆,却结实耐用。
相邻杯中的马奶酒会通过底部通道流到第一个杯中,此时此刻,你才会体会到主人敬客的诚意,他是劝你多喝几杯啊!  

Слайд 15

婚 丧 习 俗 1949年前,哈萨克族中买卖婚姻相当严重,儿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索要彩礼常常多达上百头大小牲畜。当彩礼交付一半以后,女婿即可到女家拜见岳父母,当晚可在岳父母家留宿。 50年代后,封建买卖婚姻逐渐消失,结婚中的一些旧习俗也已摒弃,繁琐的仪式也在简化。结婚议式先是在女家举行,女家邀请男女客人在毡房内举行“对歌”,对新人表示祝贺。由四个姑娘陪同新娘围坐一起,头上共顶戴一块大方巾,新娘要唱“哭别歌”,姑娘们唱“劝嫁歌”,一直唱到送亲。当新娘被送到婆家门口时,男方举行迎亲仪式。首先由主持迎亲仪式的小伙子唱“开场歌”,同时婆婆要撒“恰疏”(奶疙瘩、奶饼、糖、包尔沙克、羊油炸面团杂拌在一起的食品)。随之大家进行赛马、叼羊等活动。然后,推选一名小伙子唱“揭面纱歌”,由新郎用树枝挑起新娘头上的面纱,新娘向公婆和亲戚行礼。新娘到丈夫家中,第一次进帐篷,婆婆要取一块酥油丢入火中燃烧,新娘要烤手,表示从此以后新娘和全家人要象火一样的亲热。新婚之夜,新娘的毡房里歌声彻夜不断。 过去,哈萨克族中有同一部落七代之内不准通婚的规定和“兄死弟继”、寡妇不准向外改嫁的习俗。50年代后婚姻渐趋自由,只是婚姻中仍有索要彩礼的现象。哈萨克族有幼子继承遗产的习俗,即年长的独生子成年结婚时,分得一部分财产就离开父母另立毡房,成立独立的小家庭。父母只留幼小的独生子在身边作为最后的遗产继承人。哈萨克族还有将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父母抚养的习俗,自己则称呼这个亲生子女为弟弟妹妹,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 哈萨克族的葬礼,除按伊斯兰教规举行外,还有些较独特的习俗。死者埋葬后,亲友和部落里的人要给死者家里送食物、白布和牲畜,以示慰问。头七和四十日要过“乃孜尔”。年纪大一点或社会影响较深的人,在葬后一周年时,要杀掉死者生前的乘马,将马头放在树上或高崖上表示敬重,马皮割成若干条块分给大家。同时还要举行赛马、摔跤、阿肯弹唱等以示悼念。

婚 丧 习 俗

1949年前,哈萨克族中买卖婚姻相当严重,儿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索要彩礼常常多达上百头大小牲畜。当彩礼交付一半以后,女婿即可到女家拜见岳父母,当晚可在岳父母家留宿。
    50年代后,封建买卖婚姻逐渐消失,结婚中的一些旧习俗也已摒弃,繁琐的仪式也在简化。结婚议式先是在女家举行,女家邀请男女客人在毡房内举行“对歌”,对新人表示祝贺。由四个姑娘陪同新娘围坐一起,头上共顶戴一块大方巾,新娘要唱“哭别歌”,姑娘们唱“劝嫁歌”,一直唱到送亲。当新娘被送到婆家门口时,男方举行迎亲仪式。首先由主持迎亲仪式的小伙子唱“开场歌”,同时婆婆要撒“恰疏”(奶疙瘩、奶饼、糖、包尔沙克、羊油炸面团杂拌在一起的食品)。随之大家进行赛马、叼羊等活动。然后,推选一名小伙子唱“揭面纱歌”,由新郎用树枝挑起新娘头上的面纱,新娘向公婆和亲戚行礼。新娘到丈夫家中,第一次进帐篷,婆婆要取一块酥油丢入火中燃烧,新娘要烤手,表示从此以后新娘和全家人要象火一样的亲热。新婚之夜,新娘的毡房里歌声彻夜不断。
过去,哈萨克族中有同一部落七代之内不准通婚的规定和“兄死弟继”、寡妇不准向外改嫁的习俗。50年代后婚姻渐趋自由,只是婚姻中仍有索要彩礼的现象。哈萨克族有幼子继承遗产的习俗,即年长的独生子成年结婚时,分得一部分财产就离开父母另立毡房,成立独立的小家庭。父母只留幼小的独生子在身边作为最后的遗产继承人。哈萨克族还有将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送给父母抚养的习俗,自己则称呼这个亲生子女为弟弟妹妹,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
    哈萨克族的葬礼,除按伊斯兰教规举行外,还有些较独特的习俗。死者埋葬后,亲友和部落里的人要给死者家里送食物、白布和牲畜,以示慰问。头七和四十日要过“乃孜尔”。年纪大一点或社会影响较深的人,在葬后一周年时,要杀掉死者生前的乘马,将马头放在树上或高崖上表示敬重,马皮割成若干条块分给大家。同时还要举行赛马、摔跤、阿肯弹唱等以示悼念。

Слайд 16

别塔沙 恰秀

别塔沙

恰秀

Слайд 17

Слайд 18

逐牧游乐 [姑娘追] “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在马背上进行的一种游戏,汉族同志称做姑娘追。 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头人的儿女成亲,男方为了显示自己,挑了一匹最好的马,准备去迎亲。女方知道后,也选择了一匹最出色的马叫女儿骑;并规定在迎亲的那天,叫新郎追赶,若追得上即成亲,否则另选吉日来娶。迎亲那天,新郎刚到,新娘就策马向相反的方向奔去,小伙子扬鞭拼命追赶,直到追上姑娘并拦马站在姑娘的马前。这时姑娘又提出叫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迫。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把“追姑娘”演变成现在的“姑娘追”。“姑娘追”是哈萨克族在马背上的游戏,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理想的途径。 “姑娘追”在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围观的群众站在跑道的两侧。参加得抱头逃窜,不得有反抗行为。 这种游戏可以持续几个小时,小伙子可以轮流邀请姑娘们参加,直到大家玩尽兴为止。 zhumuyoule

逐牧游乐

[姑娘追]
 “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在马背上进行的一种游戏,汉族同志称做姑娘追。
    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有两个头人的儿女成亲,男方为了显示自己,挑了一匹最好的马,准备去迎亲。女方知道后,也选择了一匹最出色的马叫女儿骑;并规定在迎亲的那天,叫新郎追赶,若追得上即成亲,否则另选吉日来娶。迎亲那天,新郎刚到,新娘就策马向相反的方向奔去,小伙子扬鞭拼命追赶,直到追上姑娘并拦马站在姑娘的马前。这时姑娘又提出叫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后面迫。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把“追姑娘”演变成现在的“姑娘追”。“姑娘追”是哈萨克族在马背上的游戏,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理想的途径。
“姑娘追”在空旷、平坦的草甸上举行,围观的群众站在跑道的两侧。参加得抱头逃窜,不得有反抗行为。
这种游戏可以持续几个小时,小伙子可以轮流邀请姑娘们参加,直到大家玩尽兴为止。 

zhumuyoule

Слайд 19

叼羊 [塞马]

叼羊

[塞马]

Слайд 20

哈萨克男人更爱鹰(入乡问俗) 前些日子,在中哈边境哈萨克斯坦一侧的伊兰图山区,牧民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运动会———鹰猎大会。开幕式上,来自哈萨克斯坦全国各个地区的数十名猎手骑着高头骏马冲过白皑皑的雪原进入赛场,每个人的胳膊上都立着一只黑色大鸟———金鹰。 猎手们在一个小山坡上排成一列。根据哈萨克民族的传统,鹰猎大会应由年龄最大的猎人宣布比赛开始,今年这个荣誉落在了82岁的赛利贝库里·朱尼斯身上。经过了一个简短的仪式后,他向裁判示意比赛开始。裁判们记下了每位猎手的位置,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猎物,比赛就正式开始了。 一名裁判向山坡下抛出一只野兔,这个重新获得自由的小家伙可能还不敢相信发生的一切,稍微愣了一下之后便开始仓皇逃命。这时一号选手发出一声清脆的口令,他手上的金鹰马上腾空而起,在空中一个漂亮的俯冲,将还没跑出多远的野兔牢牢按在地上,然后又把战利品送到主人的手上。裁判们将根据每只金鹰的出击速度、空中姿态、抓住猎物的时间以及猎物的受伤情况给它们打分。据说训练有素的猎鹰不会轻易杀死猎物,而且会尽量少地损坏它们的皮毛。 和运动员一样,金鹰也会犯错误,有的还很可笑。比赛中就有一只鹰从主人手上飞起来后,没有奔向野兔,而是扑向了在旁边观战的一个孩子。老猎手说这只鹰很可能是被孩子戴的红头巾吸引住了,鹰容易把红色的东西和它喜欢吃的血红的肉联系在一起。 鹰猎大会的高潮是猎狐,也就是把猎物由野兔换成小狐狸。由于后者无论在体形上还是力气上都要比前者大许多,因此增加了捕猎的难度,几只鹰先后败下阵来。最后一只名叫“库拉什科”的鹰以一个近乎完美的俯冲抓住了狐狸,经过短暂搏斗后将它制服。 “库什拉科”的完美进攻使自己和主人达坦·贝克·乌米可汗赢得了冠军。按照传统,乌米可汗把杀死的狐狸送给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一位当地官员,参赛的金鹰也得到了奖赏———那些可怜的野兔。 用金鹰捕猎是哈萨克斯坦的古老传统,据考证是12—13世纪蒙古人征服中亚时开始流行的,当时一只训练有素的金鹰可以抵得上一匹好马的价钱,它们都可以给主人带来荣誉,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歌颂金鹰和猎手的民歌,甚至哈萨克斯坦的国旗上也有一只金鹰。 训鹰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猎人要在金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喂养它,与它说话,这样在它长大之后,就能识别出主人的声音,并且只听他的命令。 鹰长到成年后,猎人便教它识别兽皮和毛,让它熟悉猎物的气息和特点,整个过程要花3—4年时间。 因此猎人和鹰之间有着很深的感情。冠军乌米可汗说:“鹰猎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它流淌在每个哈萨克男人的血液里。我有三子一女,我非常喜爱他们,但我和鹰的感情更深。” 哈萨克人更爱鹰

哈萨克男人更爱鹰(入乡问俗)                       前些日子,在中哈边境哈萨克斯坦一侧的伊兰图山区,牧民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运动会———鹰猎大会。开幕式上,来自哈萨克斯坦全国各个地区的数十名猎手骑着高头骏马冲过白皑皑的雪原进入赛场,每个人的胳膊上都立着一只黑色大鸟———金鹰。   猎手们在一个小山坡上排成一列。根据哈萨克民族的传统,鹰猎大会应由年龄最大的猎人宣布比赛开始,今年这个荣誉落在了82岁的赛利贝库里·朱尼斯身上。经过了一个简短的仪式后,他向裁判示意比赛开始。裁判们记下了每位猎手的位置,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猎物,比赛就正式开始了。   一名裁判向山坡下抛出一只野兔,这个重新获得自由的小家伙可能还不敢相信发生的一切,稍微愣了一下之后便开始仓皇逃命。这时一号选手发出一声清脆的口令,他手上的金鹰马上腾空而起,在空中一个漂亮的俯冲,将还没跑出多远的野兔牢牢按在地上,然后又把战利品送到主人的手上。裁判们将根据每只金鹰的出击速度、空中姿态、抓住猎物的时间以及猎物的受伤情况给它们打分。据说训练有素的猎鹰不会轻易杀死猎物,而且会尽量少地损坏它们的皮毛。   和运动员一样,金鹰也会犯错误,有的还很可笑。比赛中就有一只鹰从主人手上飞起来后,没有奔向野兔,而是扑向了在旁边观战的一个孩子。老猎手说这只鹰很可能是被孩子戴的红头巾吸引住了,鹰容易把红色的东西和它喜欢吃的血红的肉联系在一起。   鹰猎大会的高潮是猎狐,也就是把猎物由野兔换成小狐狸。由于后者无论在体形上还是力气上都要比前者大许多,因此增加了捕猎的难度,几只鹰先后败下阵来。最后一只名叫“库拉什科”的鹰以一个近乎完美的俯冲抓住了狐狸,经过短暂搏斗后将它制服。   “库什拉科”的完美进攻使自己和主人达坦·贝克·乌米可汗赢得了冠军。按照传统,乌米可汗把杀死的狐狸送给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一位当地官员,参赛的金鹰也得到了奖赏———那些可怜的野兔。   用金鹰捕猎是哈萨克斯坦的古老传统,据考证是12—13世纪蒙古人征服中亚时开始流行的,当时一只训练有素的金鹰可以抵得上一匹好马的价钱,它们都可以给主人带来荣誉,至今这里还流传着许多歌颂金鹰和猎手的民歌,甚至哈萨克斯坦的国旗上也有一只金鹰。   训鹰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猎人要在金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喂养它,与它说话,这样在它长大之后,就能识别出主人的声音,并且只听他的命令。   鹰长到成年后,猎人便教它识别兽皮和毛,让它熟悉猎物的气息和特点,整个过程要花3—4年时间。   因此猎人和鹰之间有着很深的感情。冠军乌米可汗说:“鹰猎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它流淌在每个哈萨克男人的血液里。我有三子一女,我非常喜爱他们,但我和鹰的感情更深。”

哈萨克人更爱鹰

Слайд 21

训鹰

训鹰

Слайд 22

文 学 艺 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

文 学 艺 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

Слайд 23

民间音乐 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 “阿肯”一词,在哈萨克语中,对作家文学而言是“诗人”的意思,对民间文学而言是对民间歌手的称谓。“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民间歌手在草原牧区的弹唱活动,是该民族草原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哈萨克有一则谚语:“歌曲和骏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在婚育嫁娶中,在重大节日庆典上,在夏日鲜花盛开的牧场上,在古稀老人的丧葬礼仪中,哈萨克人往往以歌来表达各种情怀和心意。一般男女,会唱会弹的比比皆是,可是最受人们欢迎、喜爱和尊敬的还是那些有名气的阿肯,他们是哈萨克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承者和创作者。他们见识广,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出口成章,又有好嗓门和弹奏技艺,所以他们的演唱既悠扬动听,又有丰富的内涵。 阿肯弹唱中的对唱,是这个活动的主要形式,歌手自弹东不拉伴奏,一对一,或一问一答、或相互出题目、或猜谜语,即兴而歌,比试高低。时有名家逢高手,更引人注目,成为草原盛会。他们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一整日或数日不见分晓。一些精采的对唱,常在民间流传,并不断提炼、加工和完善,成为传世佳作。 MUSIC 艺术天地

民间音乐

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
“阿肯”一词,在哈萨克语中,对作家文学而言是“诗人”的意思,对民间文学而言是对民间歌手的称谓。“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民间歌手在草原牧区的弹唱活动,是该民族草原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哈萨克有一则谚语:“歌曲和骏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在婚育嫁娶中,在重大节日庆典上,在夏日鲜花盛开的牧场上,在古稀老人的丧葬礼仪中,哈萨克人往往以歌来表达各种情怀和心意。一般男女,会唱会弹的比比皆是,可是最受人们欢迎、喜爱和尊敬的还是那些有名气的阿肯,他们是哈萨克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承者和创作者。他们见识广,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出口成章,又有好嗓门和弹奏技艺,所以他们的演唱既悠扬动听,又有丰富的内涵。 阿肯弹唱中的对唱,是这个活动的主要形式,歌手自弹东不拉伴奏,一对一,或一问一答、或相互出题目、或猜谜语,即兴而歌,比试高低。时有名家逢高手,更引人注目,成为草原盛会。他们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一整日或数日不见分晓。一些精采的对唱,常在民间流传,并不断提炼、加工和完善,成为传世佳作。

MUSIC 

艺术天地

Слайд 24

Слайд 25

Слайд 26

阿肯弹唱

阿肯弹唱

Слайд 27

《哈萨克族古典民间音乐六十二阔恩尔》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六十二阔恩尔》领导办公室的杨振波欣喜地告诉记者,3月18日在欢度哈萨克民族传统的纳吾肉孜节时,伊犁州歌舞团将哈萨克古典民间音乐《六十二阔恩尔》套曲中的《阿克鹄阔恩尔》(即“白天鹅套曲”)成功地搬上了舞台演出。这是一直零散流传在民间的《阿克鹄阔恩尔》套曲第一次正式登上舞台。在已经结束的5场演出中,观看演出的观众对演出的形式感到非常新鲜观众已达3000多人次,现在还有观众要求增加演出场次。 据悉,该套曲演出阵容庞大,有演奏员和歌舞演员90多人。套曲以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白天鹅组曲”为主调,配以民歌、阿肯弹唱、对唱、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经过编剧和导演的精心编排,使歌、舞、曲融为一体。配器大量使用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特别是哈萨克古典民族服装设计十分绚丽,烘托出了历史氛围,加上天鹅舞贯穿全场,使整个套曲一气呵成。 杨振波告诉记者,《六十二阔恩尔》在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可与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相媲美,其意为六十二套优美的乐曲,是自汉代以来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晶,长期流传于哈萨克族民间是哈萨克草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有固定调式和曲式的《六十二阔恩尔》与已经失传的唐宋《大曲》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随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现在能够全部演唱此套曲的民间艺人已很难找到。伊犁州《六十二阔恩尔》领导办公室的专家学者们用10年时间搜集整理出版了《阿克鹄阔恩尔》套曲,此项工作只是刚刚起步,要把《六十二阔恩尔》全部搜集整理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要真正搞清楚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有待音乐界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索。现在,《六十二阔恩尔》正在申报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 :

《哈萨克族古典民间音乐六十二阔恩尔》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六十二阔恩尔》领导办公室的杨振波欣喜地告诉记者,3月18日在欢度哈萨克民族传统的纳吾肉孜节时,伊犁州歌舞团将哈萨克古典民间音乐《六十二阔恩尔》套曲中的《阿克鹄阔恩尔》(即“白天鹅套曲”)成功地搬上了舞台演出。这是一直零散流传在民间的《阿克鹄阔恩尔》套曲第一次正式登上舞台。在已经结束的5场演出中,观看演出的观众对演出的形式感到非常新鲜观众已达3000多人次,现在还有观众要求增加演出场次。   据悉,该套曲演出阵容庞大,有演奏员和歌舞演员90多人。套曲以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白天鹅组曲”为主调,配以民歌、阿肯弹唱、对唱、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经过编剧和导演的精心编排,使歌、舞、曲融为一体。配器大量使用哈萨克族传统乐器,特别是哈萨克古典民族服装设计十分绚丽,烘托出了历史氛围,加上天鹅舞贯穿全场,使整个套曲一气呵成。   杨振波告诉记者,《六十二阔恩尔》在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可与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相媲美,其意为六十二套优美的乐曲,是自汉代以来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晶,长期流传于哈萨克族民间是哈萨克草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有固定调式和曲式的《六十二阔恩尔》与已经失传的唐宋《大曲》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随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现在能够全部演唱此套曲的民间艺人已很难找到。伊犁州《六十二阔恩尔》领导办公室的专家学者们用10年时间搜集整理出版了《阿克鹄阔恩尔》套曲,此项工作只是刚刚起步,要把《六十二阔恩尔》全部搜集整理出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要真正搞清楚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有待音乐界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索。现在,《六十二阔恩尔》正在申报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 :

Слайд 28

Слайд 29

哈萨克族DE民间舞蹈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具有欢快、热情的特点,尤其是女子舞蹈的手的形状,以中指下抵形成非常好看的造型为特点。男子则以古老的民间传统舞“哈拉交勒卡”为代表。 哈拉交勒卡 哈语音译为“黑走马”,是人人都喜欢跳的古老民间舞,流传广泛。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婚礼,主人除了用食物盛情款待客人外,还会弹起冬不拉情不自禁与客人随着乐曲铿锵顿挫的节奏,欢快的跳起“哈拉交勒卡”。其舞蹈动作 矫健、刚劲有力,顿挫而又有韧劲。其基本动作是双手叉腰,双腿前后半蹲立,随着乐曲节奏上下动肩。单人跳时,通常舞蹈者手里拿一只盛满马奶酒或奶茶的碗,令一手叉腰,拿着碗的手拧出“8”字形的舞姿,并保持手中碗里的马奶酒洒不出来。双人跳时带有一定的比赛性质,多人跳时是在单人、双人舞蹈即将进入高潮时,大家共同起舞,舞蹈也随之达到高潮。 阿吾佳尔 哈语音译为“载歌载舞”,一般在庆贺纳吾鲁孜节和阿肯弹唱会上进行。跳阿吾佳尔的主要为女性。舞蹈语汇是两手分别在前胸,或一手在头顶一手在胸前,或在身体两侧做绕手腕动作。手形是以手指下压,其余手指自然翘起,来区分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阿吾佳尔可用抒情的3/4 节奏而轻歌曼舞,也可随 2/4 节奏欢快而舞。它通过优美、委婉的舞蹈动作体现出哈萨克人柔美、善良的性格。

哈萨克族DE民间舞蹈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具有欢快、热情的特点,尤其是女子舞蹈的手的形状,以中指下抵形成非常好看的造型为特点。男子则以古老的民间传统舞“哈拉交勒卡”为代表。
哈拉交勒卡 哈语音译为“黑走马”,是人人都喜欢跳的古老民间舞,流传广泛。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婚礼,主人除了用食物盛情款待客人外,还会弹起冬不拉情不自禁与客人随着乐曲铿锵顿挫的节奏,欢快的跳起“哈拉交勒卡”。其舞蹈动作 矫健、刚劲有力,顿挫而又有韧劲。其基本动作是双手叉腰,双腿前后半蹲立,随着乐曲节奏上下动肩。单人跳时,通常舞蹈者手里拿一只盛满马奶酒或奶茶的碗,令一手叉腰,拿着碗的手拧出“8”字形的舞姿,并保持手中碗里的马奶酒洒不出来。双人跳时带有一定的比赛性质,多人跳时是在单人、双人舞蹈即将进入高潮时,大家共同起舞,舞蹈也随之达到高潮。
阿吾佳尔 哈语音译为“载歌载舞”,一般在庆贺纳吾鲁孜节和阿肯弹唱会上进行。跳阿吾佳尔的主要为女性。舞蹈语汇是两手分别在前胸,或一手在头顶一手在胸前,或在身体两侧做绕手腕动作。手形是以手指下压,其余手指自然翘起,来区分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阿吾佳尔可用抒情的3/4 节奏而轻歌曼舞,也可随 2/4 节奏欢快而舞。它通过优美、委婉的舞蹈动作体现出哈萨克人柔美、善良的性格。

Слайд 30

舞 蹈 在民间哈萨克族还有大量模拟动物的舞蹈。如熊舞、斗熊舞、瘸熊舞、鹰舞、燕子及马舞。这些舞蹈往往是以再现熊的笨拙憨态,描绘猎人怎样与熊斗,熊又怎样被打瘸等,加以夸张,做出滑稽的姿态,以取悦观众,渲染舞蹈的表演气氛。模仿生产劳动的舞蹈,如摊毛舞、打毛舞、洒水舞、擀毡舞、织毡舞等。这些舞蹈基本是在制毡劳动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总之,哈萨克民间舞以独特的舞姿,热情的舞步,深受人们的喜爱。 Dance Dance

舞 蹈

在民间哈萨克族还有大量模拟动物的舞蹈。如熊舞、斗熊舞、瘸熊舞、鹰舞、燕子及马舞。这些舞蹈往往是以再现熊的笨拙憨态,描绘猎人怎样与熊斗,熊又怎样被打瘸等,加以夸张,做出滑稽的姿态,以取悦观众,渲染舞蹈的表演气氛。模仿生产劳动的舞蹈,如摊毛舞、打毛舞、洒水舞、擀毡舞、织毡舞等。这些舞蹈基本是在制毡劳动动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总之,哈萨克民间舞以独特的舞姿,热情的舞步,深受人们的喜爱。

Dance

Dance

Слайд 31